[急诊内科学(第二版)-常见急症].张文武主编.扫描.pdf
第1章 发
热
发热(fever)是指某个人的体温因各种原因超过正常范围,见于各种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以及许多非感染性疾病(如肿瘤与结缔组织病等),它是内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症状。一般而言,当腋下、口腔或直肠内温度分别超过37℃、37.3℃和37.6℃,并且24h内温度差波动在1℃以上,可称为发热。
【体温调节与发热机制】
正常人的体温是由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、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,保持产热和散热这对矛盾的动态平衡,所以正常人体有相对恒定的体温。口腔温度一般维持在37℃上下,波动范围36.3~37.2℃;直肠内温度一般比口腔内温度约高0.3~0.5℃腋窝温度比口腔内温度约低0.2~0.4℃。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也会略有差异,少数健康成人口腔温度可稍低于36.3℃或稍高于37.2℃。正常人体温在24h内有轻微的波动,晨间稍低,下午稍高,相差不超过1℃。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,体温也有轻微差异。小儿因代谢率高,其体温可较成年人稍高;老年人体温可较青壮年低。妇女月经期体温比平日为低,而在排卵期与妊娠期则稍高。此外,进食、剧烈运动、突然进入高温环境、情绪激动等因素也可使体温稍有上升。
人体内产热除基础代谢产热外,静止状态下组织代谢也产生热量。体力活动时,脂肪及糖分解是体内产热的主要来源。运动时骨骼肌和皮肤的产热量可占全身产热量的70%。随着外界温度的降低,机体在减少散热的同时增加代谢率,成人主要通过寒战反应,它可最大量地增加产热,以补充机体在寒冷环境中丧失的体热;新生儿在寒冷环境下刺激交感神经兴奋,使脂肪代谢成脂肪酸供给机体热量。皮肤在寒冷反应时血管收缩,减少体表和肢体末端向外界散发热量。另外,皮肤表面寒冷刺激时产生竖毛肌反应,借助于围绕体表密闭的空气静止层来保存热量。
链接: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vUVWbkRNwEEwbws1Ux5hYA?pwd=y244
提取码:y244
复制这段内容打开「百度网盘APP 即可获取」
免责声明
本平台只用于交流学习,如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、偏方、验方、书籍、修行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,因个体差异不同,不能作为处方,请勿自己使用,请大家选方时咨询专业医生指导,如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副作用,后果自负,本平台及献方人不承担任何的保证与责任。 如果您有经过验证的偏方,可以发给我们,让更多的人解除病痛,您就是恩人!期待您的爱心奉献,谢谢! (转载请注明出自众病有方,欢迎转载。) 版权声明: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